最新資訊

【九龍樂善堂145周年】以興學育才為己任 為社會作育英才

教育是九龍樂善堂一直不遺餘力推動的服務之一。早於1929年,在社會普遍認為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傳統觀念下,樂善堂革新思維開辦全港首間女子義學,作育英才。迄今為止,樂善堂秉承「興學育才」宗旨,並以「仁愛勤誠」為校訓,於本港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稚園,提供優質及多元化的教育服務,幫助學生發掘個人潛能,盡展所長,達至全人發展。

積極推動STEAM及國民教育

樂善堂作為本港歷史悠久的辦學團體之一,現時轄屬學校共有18間,包括6間中學、5間小學及7間幼稚園,遍佈港九新界。轄屬學校一直以學生為本,秉持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」五育並重的綱領,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及全人發展,致力為學生提供全面而現代化的優質教育。

在推動國民教育方面,樂善堂與教育局及不同專業教育團體合作,在每所轄屬學校全方位加強國民教育,包括進行國安法論壇、升國旗儀式、國內學校交流活動等,增加學生國民身份認同。樂善堂大力支持教育局的「心繫家國3.0」,於今年舉行了「『心繫家國廟會』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物國寶」活動及「心繫家國之『樂粹.善技』同樂日」,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。

樂善堂轄屬學校亦積極推行STEAM教育,致力優化課程,提升配套設施,如優化各轄屬學校的資訊科技學習環境及電子學習基礎建設、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器材、引入嶄新編程課程等,並提供多元化科創活動及比賽,發展學生在AI、創造力等技能,培養未來創科人才。近年更積極配合教育局的內地交流計劃,舉辦多個內地交流團,包括「Let’s Goal足球運動內地交流團」、「青年四川交流團」、「『蟲』『森』出發 - 環保生態內地交流團」等,讓學生可以踏足祖國,與內地師生交流學習經驗。

提供多元課程及老師支援助學生全人發展

樂善堂轄下的樂善堂王仲銘中學(王中)開設多元豐富的證書課程,以助學生全方位成長,其中曾穎晴同學是多元發展計劃的成功例子之一。穎晴在中一時參與了學校STEAM計劃,當中的「校園智能種植項目」激發了她對自然科學的興趣,也塑造了她勇於實踐的精神。她在中二時參加了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籌劃的水獺平台設計,使其創意和設計能力進一步提升。疫情過後,穎晴加入了懲教署的「更生先鋒計劃」和交通安全隊,積極參與社區服務,鍛鍊其領導才能。她因此獲得青年獎勵計劃的銀章,更確立了成為歷奇教練的志向。除此以外,穎晴亦參與了學校的獨木舟訓練,在校本「擁抱夢想基金」的支持下,她成功考取了開放水域潛水員和繩索助教的資格。穎晴現正通過學校的「職業啟航計劃」,在不同的戶外教育機構進行實習,累積多元化的職場經驗。

樂善堂轄屬學校除舉辦多元化的課程及活動,老師亦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援。與穎晴同校的梁心悅同學於2023年由內地學校轉讀王中,初時由於粵語尚未熟練,她在課堂表現寡言,但老師迅速洞察其需要,並為她度身訂製一系列支援措施,包括數學科老師於課後教授計算機的使用技巧、英文科老師安排前排座位以提供更直接指導,以及課後廣東話班和拼音班協助語言學習。學校更通過英語烹飪活動,讓心悅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觸與應用英語。這些全方位的輔導安排,不僅協助她克服語言和環境的挑戰,更穩固了其學習根基。

心悅熱愛創作,儘管入校初時的作文成績未如理想,她仍虛心求教,積極改進。中文科老師耐心指導心悅,詳細分析兩地考試要求的差異,並發掘了她的寫作潛質,鼓勵她參與各項寫作比賽。兩年間,心悅堅持不懈地參與了十多場比賽,最終在「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」中,憑藉小說《煙花的十一顆子彈》榮膺小說組魁首。這段創作歷程不僅成就了她的文學夢想,更令她立志將來投身教育界,延續對寫作的熱忱並傳承給更多學子,薪火相傳。穎晴及心悅都十分感謝樂善堂及老師的培育及支援,讓她們可以發揮所長。

未來,樂善堂將繼續加強各屬校硬件及軟件的配套,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,為國家及社會培育愛國愛港的未來棟樑。

如欲捐款支持九龍樂善堂,可按以下連結:

https://www.loksintong.org/online-donation

了解更多樂善堂服務:https://www.loksintong.org/
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kSinTong/

Instagram 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oksintong/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