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資訊

【九龍樂善堂140周年】一通電話傳   聆聽陪伴亦是一種支援

本年初,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襲全球,防疫物資瞬時供不應求,身體不但要對抗病毒,一眾弱勢社群及老友記的心靈,更長期承受著巨大壓力。

抗疫期間,九龍樂善堂除了安排前線同事,親自到院舍、學校、甚至疫區下的公共屋邨,派發防疫物資外;自7 月中起,在民政事務總署委託及資助下,樂善堂更透過求助熱線,接受居住於東九龍區公共屋邨受疫情影響的長者,領取食物包的登記。一班後勤的年青同事,每日努力不懈地接聽無數的求助電話,盡力為住於疫區的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。

其中一位負責項目的樂善堂同事蔡小姐憶述,接受申請登記領取食物包的頭一個星期,電話每天都響過不停,高峰期一個上午已有超過100個求助電話。部分長者於致電時亦會順帶申訴一下自己的苦況。疫情下,大家平日每天口罩相見,人與人之間未免多了一份冷漠。然而,透過每日的電話通話,彼此間反而多了一份溫暖。

電話裡的慰

「婆婆,我哋會有同事直接派食物包到你屋企。

「多謝你哋,我夠食物喇,你留返再有需要嘅人喇,陪阿婆傾下偈

於7 月尾,蔡小姐接到一位住於黃大仙屋邨的張婆婆的電話。她丈夫上年剛去世,有一個女兒在外國結了婚,每年都是過節才回來。但今年女兒因疫情緣故,沒有辦法回來。張婆婆是靠丈夫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儲下來的收入,及正領取的「生果金」生活。她有時亦會去拾紙皮,賺取一些外快,但最近不少商店因為怕紙皮會粘有病菌,所以每次都趕婆婆回家,不再提供紙皮予她。婆婆只能在街頭拾一些更骯髒的紙皮,承受著更高的風險。

張婆婆講述7 月初疫情期間,當時她家裡只剩下10個口罩,所以一星期只能出一次門。出門前,她都列好兩星期內需要的食物及日常用品,更笑說:「所以我做好多運動㗎!每次推車仔出去都重到喘氣,仲唔係做運動?」張婆婆第一次知道有食物包派發時,她非常興奮,每天都早點起床等應門。她又提到她曾經因為以為自己居於疫區,無人願意理會她,由得她自生自滅,而情緒十分低落。但當收到義工們親自上門派發的抗疫食物包後,便感受到人間仍有溫暖,還有人關心她。

「你哋有無得寄食物包去外國呀

提到食物包,婆婆意猶未盡,「你哋送個款午餐肉,好香呀,真係好好味!好味過我平時自己買嗰啲!」面對婆婆的天真,蔡小姐會心微笑,繼續與婆婆聊天,「婆婆,係你煮得好食啫!」婆婆說:「外國有無午餐肉食㗎?你哋可唔可以寄埋去外國呀?我個女都好鍾意食午餐肉㗎!」

婆婆提起女兒,笑聲不斷,她說:女兒多數一星期打一次電話給她聊天,但她不忍女兒付昂貴的長途電話費,有時會說自己在忙,提早結束通話。「聽到把聲都已經好開心,旨在有人同我呢個阿婆傾下偈!」蔡小姐與婆婆聊了十多分鐘也不忍收線……聽到婆婆身體健康,仍然中氣十足,她覺得非常滿足。

樂善堂派發食物包活動,是希望為一班老友記提供最實際的援助。但除了物質的支援外,情緒的支援,是同樣重要及窩心。這十多分鐘的通話,相信讓張婆婆快樂一整天;而蔡小姐則仍然記得婆婆中氣十足的聲線。本來不認識的兩個人,隔著電話,氣氛變得溫暖起來。面對疫情的衝擊下,透過幫助有需要的人,立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在疫情下,擔當一個聆聽者,靜靜的聆聽陪伴亦是一種支援!

返回